陶瓷制作在新時期時代晚期(約公元前8000-2000年)就已經出現,人們已經用他來儲存東西,熬湯做飯。那么,陶瓷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呢?
一、陶瓷的原材料
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、氧化鋁、高嶺土等,
二:古代陶器的制作程序:
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。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,常溫遇水可塑,微干可雕,全干可磨;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;燒至1230度則瓷化,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。其用法之彈性,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。
即:第一步:將粘土與溫水在一起塑成形狀,然后曬干后,稍微打磨。
第二步:將第一步的成品不斷的高溫燒制,溫度達到700度,即可裝水而不漏。
在這個過程中,主要的是將溫度保持并達到700度,因此,要壘出一個窯,專門用來燒陶。
而關于這個窯,也是有講究的,主要是怎么用燒制方面?那么,窯是什么樣子的?怎么坐這個窯呢?
陶瓷窯洞的內部結構與組成:
供熱設備、窯室、氣體輸送裝置、傳送物料設備。
供熱設備是用來加熱的,比如用火柴少,窯室是用來存放陶器的,氣體傳送裝置是 用來助燃或冷卻用空氣及排送煙氣,兼有調節壓力、控制氣氛的作用。傳送物料設備,就是怎么簡便的放東西的。
關鍵詞:陶瓷制作